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育人责任感与使命感,2025年5月7日下午,大数据学院数字媒体教研室在勤者楼410教室召开“师德师风”主题教学教研活动。教研室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围绕“立德树人、以爱育人”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活动由教研室主任蔡宇主持,学院院长潘显兵、副院长吕云山出席并作专题指导。

活动伊始,蔡宇主任结合学院年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带领全体教师重温《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并围绕“把握师生关系的边界与温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进行重点强调。他指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化需求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平衡“严管”与“厚爱”,既要坚守学术规范与课堂纪律,又要敏锐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心理需求。他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灌输,教师需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学术造诣启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学院院长潘显兵在发言中,对学院提出的“做好事、好做事、做事好”理念进行再解读。他指出,“做好事”要求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融入日常教学;“好做事”强调以科学方法提升育人效能,如通过超星平台构建“教-学-练-测-评”全链路数字化闭环,破解学生“参与度低、实操困难”等痛点;“做事好”则需以结果为导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呼吁全体教师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既做“经师”,更做“人师”。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议题,教师们一致认为需建立“课堂观察+课后谈心+家校联动”机制,尤其对课程压力较大的学生群体,需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提供支持。蔡宇主任在总结中强调,师德师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一是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各课程组在5月底前完成思政元素融入方案;二是启动“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计划”,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三是建立“师生结对帮扶”机制,每位教师至少对接3名学业困难或心理敏感学生。他特别提到,教研室将依托“超星平台+混合式教学法”,构建“实践—反思—改进”的螺旋式教学质量提升体系,确保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学能力提升同频共振。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师德师风的集体宣誓,更是一场教学智慧的深度交融。数字媒体教研室全体教师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以“经师”之能筑牢专业根基,以“人师”之心守护学生成长,在“做好事、好做事、做事好”的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育人华章。
图文:马芸萍
大数据学院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