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活动

【防诈e课堂丨第22期】网购返利 “陷阱深”,捂紧钱包别轻信

时间:2025-04-10 21:07 浏览:


防范于心 反诈于行

警钟长鸣防诈骗 心存警惕保平安

大数据学院小e反诈课堂

开讲啦~

邀你共同

学习防诈小技巧~

【作案手法】

手段一:虚假返利广告诱导

1、广泛撒网发布:诈骗分子会在各大社交平台、购物论坛、短视频评论区等地方,发布极具诱惑性的网购返利广告。他们声称只要通过特定链接购物,就能获得高额返利,返利比例甚至高达商品价格的50%-80%,远远超出正常返利范围,以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营造真实可信假象:这些广告往往会配上看似真实的交易记录截图、消费者的好评反馈,还会模仿正规电商平台的页面风格和语言表述,让受害者误以为这是真实可靠的返利活动。有的诈骗分子还会假冒知名电商平台的官方客服,打着平台周年庆、回馈用户等旗号,进一步增加可信度。

手段二:引导操作实施诈骗

1、诱导点击链接:当受害者被广告吸引,主动联系诈骗分子时,他们会发送一个看似正规的链接,要求受害者点击进入所谓的“返利平台”或“专属购物通道”。这个链接实际上是一个钓鱼网站,与正规电商平台的网址极为相似,只有细微差别,不仔细辨别很难发现。

套取个人信息:受害者进入钓鱼网站后,会被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如姓名、手机号、收货地址、银行卡号等,美其名曰是为了方便核实返利资格和发放返利。一旦受害者填写并提交这些信息,诈骗分子就会获取这些数据,用于后续的诈骗活动。

2、以各种理由骗取钱财:一种常见的手段是,诈骗分子会以“激活返利资格需要缴纳手续费”“返利金额较大,需先缴纳保证金以确保交易安全”等理由,诱导受害者转账。受害者转账后,诈骗分子又会以系统故障、操作失误等借口,要求受害者再次转账进行“解冻” 或“修正”。还有的诈骗分子在获取受害者银行卡信息后,直接盗刷银行卡资金。

消失不见拉黑受害者:当受害者发现不对劲,要求退款或停止交易时,诈骗分子要么直接拉黑受害者的联系方式,要么继续编造各种理由拖延时间,让受害者无法追回损失。

【真实案件】

【案例一】

桂花街道小阳(化名)在浏览某热门社交平台时,看到一条“在 XX 电商平台购物,最高返利70%”的广告,还配有很多人收到高额返利的截图。小阳心动不已,便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对方给小阳发送了一个链接,称点击链接进入平台购物就能享受返利。小阳没有多想,点击链接后在该“平台”购买了一款价值2000元的电子产品,并按照对方要求填写了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随后,对方称小阳的返利资格未激活,需要缴纳500元手续费。小阳转账后,对方又以各种理由让他继续转账,累计转账3000元后,小阳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收到返利,对方也不再回复消息,还拉黑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遂报警,损失共计5000元!


【民警提醒】

在网络上看到超高返利的广告,一定要保持警惕,切勿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要随意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正规的网购返利活动一般都在电商平台内部进行,不会要求通过外部链接或私下转账的方式操作。

【案例二】

莲花街道小美(化名)在短视频评论区看到有人说通过某“返利 APP”购物能获得高额返利。小美下载该APP后,按照提示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并在APP内购买了一件价值500元的衣服。购买成功后,APP客服联系小美,称她的订单符合高额返利标准,但需要先完成一笔“验证交易”,即向指定账户转账800元,转账后会立即返还本金和返利共计1500元。小美想着能赚一笔,便进行了转账。转账后,客服又以各种理由要求她继续转账,小美陆续转账5000元后,发现APP无法登录,客服也联系不上,这才发现自己被骗,损失了5800元。

【民警提醒】

不要轻易相信来路不明的返利APP,下载软件时要通过正规应用商店。在涉及资金交易时,务必仔细核实对方身份和交易信息,如发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警。

在这场与诈骗分子的斗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财产的守护者。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他们利用人们爱占小便宜的心理,精心设计一个个陷阱。但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高额返利冲昏头脑,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请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防诈知识,不相信陌生人的高额返利承诺,不随意点击可疑链接,不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遇到可疑情况,多和家人朋友商量,或者直接拨打110咨询。同时,反诈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将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经常网购的人群。让我们携手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购物环境,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诈骗的乌云终将散去,大家都能安心享受便捷的网购生活。


指导老师:李进 穆仕容 陈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