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4月15日下午,基础教研室在勤者楼503教室开展集体磨课活动。教研室主任张华主持活动,敖漪、毛芳、易其鑫、孙婷、王静、邹欣恒6名青年教师依次登台试讲,三位资深教师现场点评指导。活动以“15分钟限时试讲+精准点评”形式展开,聚焦教学细节打磨,推动跨学科教学经验融合,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活动中,青年教师立足学科特色,呈现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敖漪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AR》试讲中,以Blender建模、Unity引擎交互设计及SteamVR设备应用为主线,搭建“技术学习-项目实践-成果输出”课程框架,提出“用AR技术实现创意表达”的教学愿景。毛芳围绕《程序设计基础——一维数组》,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案例,通过流程图拆解数组定义、初始化及遍历逻辑,强调编程思维的阶梯式训练。易其鑫在《摄影主体的突出方法》中,结合经典摄影作品对比分析,设计“主体定位-构图强化-光影烘托”三步教学法,并设置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现场拍摄并即时点评。

孙婷以《达达主义与马塞尔·杜尚的反艺术革命》为题,通过《泉》《L.H.O.O.Q》等作品解读,串联哲学与社会思潮背景,剖析艺术史中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思辨意识。王静在《动画运动规律——弧形曲线运动》授课中,借助手绘动画分解图与三维软件模拟,直观展示自然运动轨迹的设计要点,强调“物理规律与艺术夸张的平衡”。邹欣恒逐层解析Java面向对象编程中的抽象、继承、多态等核心概念,通过代码对比演示super关键字与异常处理的实际应用。

资深教师团队从教学设计、课堂互动、课程思政等维度为青年教师精准“把脉开方”。点评指出,敖漪的AR技术教学可融入国产化软件案例,孙婷的艺术史讲解可关联当代文化自信议题,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的“润物无声”;毛芳的案例导入需进一步精简,邹欣恒需避免概念堆砌,建议以“问题链”串联知识点,增强逻辑连贯性;易其鑫的摄影实操环节需提前规划设备管理方案,王静的动画演示可增加学生分组模拟,深化理论应用;此外,技术赋能课堂需注重“内容为本”,敖漪的AR技术展示应强化基础原理剖析,邹欣恒的代码演示需配合注释板书,避免“重操作轻逻辑”。

教研室主任张华总结强调,磨课活动既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教研室“传帮带”传统的生动实践。他要求全体教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优化课程设计,将点评建议转化为教学改进的具体行动,并鼓励跨学科协作开发融合性课程项目。未来,基础教研室将持续推进常态化磨课机制,通过集体备课、交叉听课、专题研讨等形式,推动课堂教学从“规范化”向“精品化”迈进,为学校高水平课程建设注入新活力。
大数据学院基础教研室供稿
图:王黎明 文:薛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