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围炉夜话:新工科教育破局与跨学科实践新路径

时间:2025-04-07 10:52 浏览:

椰风轻拂,夜色渐深,一场别开生面的“围炉夜话”学术活动在三亚拉开帷幕。十余位高校教师、教育专家围坐一堂,以“新工科项目实践与跨学科教学”为核心议题,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对话。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王校长作为主讲嘉宾,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为现场教师答疑解惑,共探新工科教育改革破局之道。

围炉议题一:项目制教学如何点燃学生内驱力?

真实需求是点燃学生内驱力的火种。王校长以该校跨学院协作的行业知识图谱构建项目为例,分享实践经验。该项目曾组织10个学院、21名教师及27名学生共同完成,让学生从简单操作逐步进阶至复杂开发。现场教师提问:如何设计难度阶梯?王校长回应:从手工编辑到自动编程,再到算法优化,每一步都需预留跳一跳够得着的空间。他强调,项目需兼顾技术共性与领域特性,让技术落地更具社会价值。

围炉议题二:跨学科教学如何突破“纸上谈兵”?

针对跨学科教学中的师资能力瓶颈,与会者提出困惑:如何评估教师跨学科能力?王校长坦言:跨学科思维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出来的。他以自身开发城市应急系统的经历为例,指出教师需深度参与行业实践,甚至让企业离不开你。有教师追问:学生创意受限于编程能力怎么办?王校长推荐维基式协作平台,通过模块化开发降低技术门槛,同时引入业务专家与AI导师双轨指导,既保专业深度,又拓跨界广度

围炉议题三:年轻教师如何在大模型时代突围?

面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发展焦虑,王校长给出犀利建议:“与其困守‘技术舒适区’,不如冲向产业最前线。”他鼓励教师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跳板,培养“懂业务、能实战”的核心竞争力:“当你能把红歌数字化片段搬上国家平台,或是帮企业解决数据治理难题时,教学与科研的边界自然消融。”现场青年教师追问:“如何平衡项目周期与教学任务?”王校长笑称:“有组织的科研不是单打独斗,组建3-4人‘跨学科突击队’,既能分担压力,又能碰撞出新火花。”

炉边共识:教育革新需回归“真问题”

长达小时的讨论中,“真实需求”成为高频词。与会者一致认为,新工科教育须打破“技术至上”迷思: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项目设计师”。王校长总结:“当学生为真实用户解决问题时,分析能力、抗压能力、协作能力自然生长——这才是大模型时代最‘抗打’的硬实力。”

夜色渐深,海风裹挟着思想的温度拂过会场。这场“围炉夜话”不仅为新工科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更勾勒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图景。据悉,移通学院将继续以“围炉”形式开展系列研讨,推动教育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重构”。


大数据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