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晚19时,由大数据学院主办的“围炉夜话”活动在鸣筝顾音乐剧剧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人工智能新发展态势下数据科学科研部署与教学改革”为主题,特邀行业知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教研室主任向世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与大数据学院的大数据教研室主任李静毅、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主任蔡宇、合川校区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主任张玲及学院骨干教师展开了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科学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活动伊始,李静毅主任谈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双重挑战,高校既要深化前沿技术的科研攻关,也要注重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动力,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平衡?向世明教授结合自身经验指出,当前教学改革亟需突破传统框架,构建“AI+X”跨学科课程体系。他以重庆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为例,介绍了增设“AI专项”课程的实践经验,通过整合基础学科优势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蔡宇主任补充道,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同样需要融入AI技术,建议开发跨专业联合实践项目,例如将生成式AI与数字内容创作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张玲主任则从校区资源整合角度提出,可通过共享合川校区的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支持与实践场景。

针对实践教学与科研发展中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向教授围绕能力培养与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实践教学层面,针对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项目碎片化等痛点,建议通过校企共建轻量化大模型实训平台,构建覆盖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到部署应用的全流程实践体系。通过开发模块化实训案例库、实施"AI工具双轨制"教学模式,即在基础性作业允许智能辅助的同时,对核心项目设置独立完成的原创性要求,从而强化过程管理与创新能力培养。科研部署方面,针对算力瓶颈提出校企云平台协同方案,通过混合云架构实现高性能算力弹性调度与轻量化模型本地部署的双轨并行。针对数据伦理建设,通过跨学科合作开发融合真实伦理场景的数据挖掘教学模块,将技术应用与法律规范有机衔接,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规能力。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交流为教学与科研实践提供了宝贵思路,后续将结合研讨成果,持续推进学院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未来,大数据学院将以“数据驱动教学、智能引领科研”为双核,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伦理教育,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双螺旋发展生态。

图:敖漪
文:汪雨蝶
大数据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