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数据动态】深研说课促提升,凝聚共识谋新篇 ——《应用统计学》课程组开展磨课活动

时间:2025-09-19 17:47 浏览:

为进一步凝聚教学智慧,深耕课堂质量,2025年9月8日,大数据教研室《应用统计学》课程组教师在勤者楼309教室举行了一场富有成效的集体磨课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常规的教学研讨,更是一次融合了经验传承与创新思维的专业盛会。

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开始。潘显兵院长首先致辞,他高度肯定了《应用统计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数据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价值。潘院长结合自己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为在场的课程组教师带来了一场"微型的教学示范"。他特别强调,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统计学教学要注重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引入课堂,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潘院长现场分享了如何将抽象的统计理论与鲜活的生活实例、专业案例相结合,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兴趣;强调了在教学中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统计推断能力。院长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贴近教学实际,为本次磨课活动指明了方向。

在精彩的说课展示环节,三位课程组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郑焯予老师从课程定位入手,阐述了《应用统计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她指出该课程是连接理论基础与专业应用的重要桥梁,着重培养学生数据思维与量化分析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郑焯予老师介绍了模块化教学体系,说明了各知识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顺序,并展示了如何将前沿统计方法与实际案例相融合,使教学内容既保持学科前沿性又贴近应用需求,体现了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曾榛老师系统阐述了课程目标体系,详细解读了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她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统计学理论、数据分析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曾老师重点介绍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将宏观的毕业要求转化为可实施、可衡量的具体教学环节。她着重阐述了"数据思维""量化分析能力"两大核心目标的实现路径,分享了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构建清晰的教学路径,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万乡缘老师系统讲解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考核方案,涵盖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小组项目和期末考试等环节。她详细说明了各环节评分标准的设计依据,并通过引入案例分析报告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乡缘老师讲解了"考核-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使考核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手段。该体系既关注学习过程,又重视最终学习效果,有效保障了课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师说课完成后,课程组都展开了深入讨论。教师围绕课程目标落实、教学内容优化和考核方式改进等议题各抒己见。胡宗容老师建议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酌情增加跨学科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引入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真实数据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统计方法应用。这一建议获得积极响应,教师们还就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等提出宝贵建议。与会教师积极分享教学经验,现场思维碰撞不断,学术氛围浓厚。通过充分交流,课程组教师在多个教学重点问题上达成共识,为后续教学改进奠定基础。

此次课程组磨课活动通过院长专业引领和教师深入研讨,在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形成了共识。通过这次活动,课程组不仅统一了教学思想和进度,更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课程建设水平。课程组教师表示,将充分吸收本次研讨成果,以更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新学期的教学工作,致力打造学生喜爱、学有所获的课堂。




图:郑焯予

文:万乡缘

大数据教研室供稿